。石墨不透明且触感油腻,颜色由铁黑到钢铁灰不等,形状可呈晶体状、薄片状、鳞状、条纹状、层状体。石墨的硬度低,化学性质稳定,同酸、碱等药剂不易发生反应,耐高温、抗腐蚀、抗热震、抗辐射、强度大、韧性好、还具有自润滑及导电、导热等物化性能。
(3)导电材料:用于电极、电刷、碳棒、碳管、水银整流器正极等,电解金属时的阳极材料,以及电阻炉的导电材料。
(4)耐磨和润滑材料:在机械工业中作为润滑剂使用,石墨乳也是许多金属加工时的良好润滑剂。
(7)原子能工业和国防工业:用来制造固体燃料火箭的喷嘴、导弹的鼻锥、宇宙航行设备的零件等。
(8)其他应用:防垢防锈材料、石墨烯的制备、锂电池负极材料、高导热石墨块和散热膜、膨胀石墨与阻燃材料、石墨密封材料等。
项目依托西安工业集中区石墨及碳纤维产业优势,打造集生产、研发、检验测试、融资服务等为一体的石墨产业园。
石墨按照来源可大致分为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两类,天然石墨大多数来源于于石墨矿,根据形状不相同可大致分为鳞片状、土状和块状;而人造石墨通过易石墨化的石油焦和沥青焦加工制成。
合成石墨是一种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人工制成的碳素材料,具有与天然石墨类似的结构和性能。这种材料在多个领域存在广泛的应用,从电池制造到航空航天,合成石墨都扮演着关键的角色。2023年全球合成石墨市场规模大约为91.04亿美元,预计2030年将达到178.6亿美元,2024-2030期间年复合增长率(CAGR)为8.7%。
2023年全球合成石墨材料市场规模大约为8678百万美元,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7500百万美元,2024-2030期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9.2%。2023年,中国合成石墨市场规模达254.04亿元,出货量为146万吨,同比增长26.96%。
全球合成石墨(Synthetic Graphite)核心厂商有成都方大炭炭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、Showa Denko、Graphite India、吉林炭素和GrafTech等,前五大厂商占有全球大约46%的份额。中国是最大的市场,占有大约50%份额,之后是日本和欧洲,分别占有16%和12%的市场占有率。产品类型而言,石墨电极是最大的细分,占有大约60%的份额,同时就下游来说,钢铁工业是最大的下游领域,占有46%份额。
2023年中国天然石墨产量为123万吨,同比增长44.71%,占全球总产量的76.87%。全球石墨产量呈稳步增长态势,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石墨生产国和出口国,其产量和出口量均占据全球领先地位。
天然石墨是一种重要的不可再生矿产资源,仅有少数国家拥有丰富的石墨矿产。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23年全球天然石墨储量为2.8亿吨,其中中国天然石墨储量位居世界首位,达到7800万吨,占全球储量的27.86%,主要分布于黑龙江、内蒙古、山西、四川、山东、湖南和新疆等地区,以晶质石墨为主;其次是巴西和马达加斯加,分别占比26.43%和8.57%。
我国也是全球最大的天然石墨生产国,产量长期位居世界首位。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23年我国天然石墨产量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比达到76.87%,远超第二名的马达加斯加(6.25%)。
我国天然石墨资源分布不均,总体呈现“分布广泛、东多西少、个别富集”的特征。为了整合优势资源,优化产业布局,促进天然石墨产业集群化发展,根据天然石墨资源的分布,我国已在黑龙江、内蒙古、山东、湖南和吉林5个省(区)形成六大天然石墨生产加工基地,产量占全国80%以上。据悉,这六大天然石墨生产加工基地分别为主要生产晶质石墨(包括鳞片石墨)的黑龙江(鸡西、萝北)、山东(平度)和内蒙古(兴和),以及主要生产隐晶质石墨的湖南(郴州)和吉林(磐石)。
天然石墨的产业链包括上游的原材料和设备、中游的产品加工(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)以及下游的终端应用(如锂电池和散热材料)。
目前,我国主流的负极材料为天然石墨和合成石墨,两者合计占比90%以上。由于下游终端新能源汽车对于续航要求逐步的提升,而合成石墨产品性能更优、使用效果更加好,比天然石墨产品更能满足下游企业需求。因此合成石墨备受青睐,在负极材料中市场占有率已超过80%。同时,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《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(2021-2035年)》等有关政策,支持和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。在国家政策大力推动下,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迅速,产量和销量持续攀升,为合成石墨行业带来了持续发展动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。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23年其产量和销量分别达到958.7万辆和949.5万辆,同比分别增长35.83%和37.87%。
在新能源汽车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带动下,叠加储能领域装机规模的上升,我国合成石墨下游市场需求旺盛,推动其市场规模和出货量不断攀升。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22年其市场规模已突破500亿元,同比增长100.99%;出货量则上升至115万吨,同比增长88.98%。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发展,预计未来合成石墨行业规模将继续扩张。
根据国际能源署(IEA)的预测,到2040年,全球对石墨资源的需求量预计将激增至1602.3万吨,这一数字将是2021年需求量的四倍之多。这一增长趋势反映出,随着全球经济加速向低碳化和电气化转型,石墨作为基础材料的关键作用日益凸显,其需求量也随之急剧上升。随着下业对石墨制品性能要求的逐步的提升,高端化、精细化已成为石墨制品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。
综上,项目依托西安区工业集中区石墨及碳纤维产业现有基础,打造集生产、研发、检验测试、融资服务等为一体的石墨产业园,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良好。
为保护性开发和高效利用石墨资源,优化产业体系,推动技术创新,保护生态环境,引领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,工业与信息化部印发了《石墨行业规范条件》。
《“十四五”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》中指出:到2025年,新材料产业规模提升,占原材料工业比重显著提升;初步形成更高质量、更好效益、更优布局、更加绿色、更为安全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。
2024年1月,工业与信息化部等部门印发了《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建议》,提出:推动有色金属、化工、无机非金属等先进基础材料升级,发展高性能碳纤维、先进半导体等关键战略材料,加快超导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创新应用。
2020年,辽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《辽源市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实施办法(试行)》,提出;采取弹性年期、先租后让、租让结合、长期租赁方式供应工业用地,应当依法采取招标、拍卖、挂牌方式供应;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年限原则上以10、20、30、40年为土地出让年期。允许企业在期间自愿选择土地使用权出让年限。《实施办法》在降低辽源市工业用地成本的同时,完善了辽源市土地供应体系。
近年来,辽源市持续优化调整能源结构,全面启动北方清洁能源供热示范市建设,开展“煤改气”“煤改电”等清洁取暖改造项目47个,预计可减少用煤量折合标煤51万吨。此外,辽源市风能、太阳能、生物质能等资源丰富,为绿色低碳项目建设提供支持。
西安区紧紧围绕国家产业政策,结合自己优势,把石墨及碳纤维产业作为新材料产业的重点发展趋势,积极推动石墨及碳纤维产业升级和集群发展,中碳纤维毡占全国80%以上的市场份额。
近年来,石墨深加工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医疗器械、核能、航空航天等领域,成为新材料领域的“红人”,被世界发达国家作为战略资源予以储备。
辽源市人力资源丰富,市区设有职业院校,可根据公司需求定向培养人才。辽源市有良好的工业发展基础,距全国知名的“大学城”、“汽车城”长春仅115.13公里,能够很好的满足企业各类人才需求。
辽源区位优势显著,北距长春龙嘉国际机场140公里,南距沈阳桃仙国际机场240公里,处在长春一小时经济圈和沈铁城市群的重要轴带上。周边200公里半径内,有2个省会城市和8个地级市,辐射人口近4000万。市区已建成“三环四纵六横”的交通网络。区域间公路、铁路交通发达,国道303线、四梅铁路贯穿全境,辽西、辽长铁路和长辽、营梅、吉草、辽西高速公路和即将建设的辽源民用机场,构成进入东北腹地和入海进关的综合交通体系。
项目占地面积58000平方米,建筑面积45100平方米,主要建设生产厂房、研发中心、仓库等,并购置生产设备。
本项目总投资为20000万元,其中:建设投资16000万元,流动资金4000万元。
项目达产后,年出售的收益18000万元,利润4000万元,投资回收期7年(税后,含建设期2年),投资利润率20%。
项目建成后,可促进辽源市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,并形成产业集聚;同时,可为当地提供更多就业岗位,改善当地经济情况,提高人民生活水平,促进社会和谐发展。
辽源西安区工业集中区是2005年省政府批准成立设立的省级工业集中区,享有部分省级管理权限。位于辽源市西安区境内,规划面积20.74平方公里。集中区距长春、四平仅一小时路程,距沈阳二小时路程。辽源-长春高速公路出口位于集中区境内,两区两园中有三个园区拥有铁路专用线,具备承接产业转移和生产要素外溢的相对区位优势。
全区地下蕴藏着大量的煤炭资源,在西北部还埋藏着优质、丰富的建筑原材料——玄武岩、花岗岩。西安区有工业公司190家,资产总额64857万元。初步形成了以健康食品、机械加工、建筑开发、煤炭开采、新型材料、建筑材料、物流服务七大支柱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