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新闻资讯 发布时间:2025-04-18 21:37:06 人气:1 次
有网友翻出2016年12月30日国务院公开发布的《国家人口发展规划(2016—2030年)》,说中国总人口将在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,2020年全国总人口达到14.2亿人左右,2030年达到14.5亿人左右。这显然比2007年1月11日公布的《国家人口发展的策略研究报告》的数据“到2010年,人口总量控制在13.6亿人;到2020年,人口总量控制在14.5亿人;到本世纪中叶,人口峰值将控制在15亿人左右”要靠谱多了,然而2016年 的预计还是被事实打脸,因为中国人口2022年就正式见顶开始负增长,当年减少了85万人,2023年加速减少,减少了208万人,2024 年再减139万。
与互联网的俄粉、乌粉互撕一样,对于中国人口变化的趋势也是仁者见仁、智者见智,都在盲人摸象、一惊一乍地各执一端,这与中华民族崇尚的中庸之道大不相同。事实是,中国人口已经见顶了,正缓慢地进入负增长期间!
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。总的看,人口减少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影响利弊兼有,不能只看一面,有些问题要长期看,不能急于下结论,既要反对“人口决定论”,又要反对“人口无关论”,趋利避害做好工作。
我认为人口发展问题像极了“灰犀牛”,也就是说,人口问题是明显的、高概率的却又被人忽视、最终有可能酿成大危机的事件。这类事件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或改变的可能,是可预测的。我们完全不必一惊一乍,由于人的预期寿命是是可以估算的,绝对不可能长生不老,目前情况下长命百岁都不可能。2023年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才达到78.6岁。以此为标准,再结合历史上的中国人口出生高峰期来推算,未来十年、二十年的人口死亡人口情况是可以精准推算出来的。
2025年的两会上,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松蹊提出一份《关于放宽人口生育约束、构建婚育激励体系的提案》,并对外推出了《中国2025-2100年人口预测与政策建议》。我主张,不要把人口预测的时间界定得过长,过长了就测不准,也毫无意义。提案中指出:2025-2035年,我国育龄女性数量将稳定在2.9亿人-3.1亿人,建议抓住这一黄金窗口期,开展激励政策试点、生育意愿统计调查与数据分析,制定针对不一样人群的生育鼓励方案。这点我觉得是实事求是的!
提案中建议:做好人口数量时空分布监测预测,构建人口基础数据集。构建高分辨率人口时空分布的数据集将为各级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、社会服务供给、企业投资和有效的商业模式布局提供基础数据支撑。
这点很重要,人口是以少数在时间、空间分布的,并且受气候影响。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于1935年在《中国人口之分布》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人口密度分界线,即“瑷珲—腾冲线”,也称“胡焕庸线”,北起黑龙江黑河,南至云南腾冲。尽管中国经济社会历经巨变,胡焕庸线揭示的人口分布格局至今仍具稳定性,被称为“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”之一。该线不仅是地理学标志性成果,更是理解中国历史、社会与自然环境互动关系的关键视角。
近期,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同志也引用“胡焕庸线”做讲座,但我认为黄奇帆同志引用“胡焕庸线”是高明的,但他的某些预测是错误的,也违背“胡焕庸线”的社会与自然环境互动关系的。如黄奇帆同志把“胡焕庸线”以西的国土面积和“胡焕庸线”以东的国土面积不加区别地平均,得出“到2035年或2040年,现有农户数量会减少到7000万户左右,户均可达到30亩地,届时在农村推动适度经营规模条件就成熟了”的观点,我认为忽略了平原、丘陵、山地、沙漠等地形差异和天气特征情况,是不现实的。
而卢麒元的《2022年总结和2023年展望:北上!北上!北上!》同样也是错误的。他在文中提出的“中俄形成经济共同体”,中国的东北将会被带活,整个北韩也将会被带活的目标也是不现实的。一句话,也不过是地图开疆而已,完全没考虑气候因素。也就是说北上的目标是不可能达到的。相反,有人说人类的文明都是在北纬25度到35度之间产生,我还赞成这个说法,虽然也有点武断。因为太冷和太热,都对人类的生产活动造成特别大的影响,当然气温只是因素之一,人类的正常生产活动都受气候影响!网上有段时间流行说“投资不过山海关”,我同样也赞成这个观点。也就是说人类的大部分活动是趋向于向最适宜之处聚集的。从这个方面出发,就可知硅谷(北纬37.32)是不如杭州(北纬29-30度)。当然,这也不是绝对的,还要结合其他因素(如历史因素、国别因素等)综合确定。
总之,就是说无论是东北振兴、西部开发、中部崛起等,都要考虑历史、地理、气候等因素因地制宜,任何只注重一点、不计其余的看法都是不对的!
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于1935年在《中国人口之分布》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人口密度分界线,即“瑷珲—腾冲线”,也称“胡焕庸线”,北起黑龙江黑河,南至云南腾冲。尽管中国经济社会历经巨变,胡焕庸线揭示的人口分布格局至今仍具稳定性,被称为“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”之一。该线不仅是地理学标志性成果,更是理解中国历史、社会与自然环境互动关系的关键视角。
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,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,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。